(上)2020日文系畢業生,6大職場必備技能|正職、轉職、自由工作者通用
距今的10年前—2010年,是我從大學日文系畢業的那一年。我的目標從大三開始就是「成為日文系大學教授」,因此當時我選擇繼續攻讀日文碩士。但後來終究沒有走上學術之路,有以下5個原因:
1. 制度改變。若在大學擔任專任講師必須擁有博士學歷,我個性急,覺得繼續攻讀博士太漫長,且就算有博士學歷也不一定能獲得教職工作。
2. 碩士期間一面兼職中日文雙語主持、日文家教、口譯…等工作,逐漸發現自己很喜歡這樣跨領域的工作型態。
3. 我碩三懷孕,碩四生小孩;自由工作有較彈性的時間能照顧女兒。
4. 碩士畢業前,我的月收入已超過一般上班族。
5. 見證了學術界的派系鬥爭,光想到未來可能要與這樣的人們共事,就覺得心很累。(笑)
因此在碩士畢業前,我就下定決心以自由工作者的型態生活。
我曾經是傳統一輩眼裡的「不務正業」。但拜「斜槓青年」一詞所賜,近兩年大眾對於自由工作者的憧憬與認知普及,加上在壓力較大的都市生活中,人們似乎開始尋求「療癒」與「好好過生活」,開始想在「工作」與「生活」間取得平衡,因此自由工作者的工作型態在各行各業都相當引人好奇。
此篇我要以日文系畢業生的身分,結合我10年自由工作者經驗,提供2020年日文系畢業生求職的必備觀念與技能,正職工作與自由工作皆適用,社會人士欲轉換跑道者也可參考。(適合轉換跑道者的部分會以下篇為主)
1. 日語:商用日文能力
所有日文工作者也都非常清楚,N1不過是「從事日文工作的起點」而已,所以N1騙得了外行人,但對業界人士而言絕對是「僅供參考」。在日文表現上能夠立即與其他「會日文的人」拉開差距的,便是「商用日文能力」。商用日文,基本上是敬語(尊敬/謙讓/丁寧)、電話、書信往來與接待賓客時常用的固定文句。
不過也不用太過恐慌,日文系畢業生在職場上很大的可能會經過「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(對不起我不該被生下來)」的喪志過程,因為連我們年過30歲的大姊姊們,(不是阿姨,是姊姊!)甚至專業的日文老師們,也常會覺得自己日文能力不夠好,學習日文,可是一輩子的事。職場新人或開始接案者,只要掌握「商用日文」與「從事領域相關的詞彙與知識」,絕對會熟能生巧、漸入佳境的。
在此,也建議日文系同學同時考取BJT,有餘力的話則多考取J.TEST。「BJT商務日語能力考試」是以商用日文內容為主的考試,考題有各種職場應對與文件閱讀等情境,等級由高至低為J1+、J1、J2、J3、J4、J5;而「J.TEST實用日本語檢定」,等級分為特A級、A級、B級、C級、D級、E級與F級。從生活日文到商用日文、諺語和熟語,比起JLPT涵蓋範圍更廣,也更有日文程度的鑑別度。(我雖然沒有考J.TEST,但有試題書籍,可感覺方向明顯不同。)
BJT與J.TEST這兩個日文證照,不是每個企業都認可。例如我在旅行社日本線工作的好友,雖有BJT的J2但公司並不承認,無法以此名義加薪,但就本質而言,是我認為比JLPT更值得挑戰、可更提升日文能力的檢定。
2. 文化:為他人著想的小貼心
台灣與日本的民族性有天差地遠的不同,光是台灣人隨興、日本人嚴謹,不曉得就開了多少國際玩笑!(搭配Alizabeth娘娘的語氣)
因此緊跟在日文能力之後的,就是能夠讀懂日本人心的工作態度與溝通能力了。無論是正職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,如果可以在眾多台灣人裡,展現貼近日本的「空気を読める力(讀懂空氣/察言觀色能力)」就會讓日本上司或客戶一眼看到你。
我曾經擔任日本某知名插畫家K來台參與論壇的口譯。K私下本就是相當低調的人,不在公開場合露臉,甚至對兒子隱瞞自己是知名插畫家的身分。因此在論壇舉行期間,不論接受媒體專訪或是上台發言,他都帶著動物面具。
當天結束口譯工作後,我在會場門口遇到了K,當下我立刻別開視線、假裝不認識他。因為所有觀眾都知道我是K的口譯,如果我和K打招呼,那旁人就會聯想:「這個人就是K!」必定會讓K相當困擾。刻意別開視線,是擔心親切的K看到我會基於禮貌和我打招呼,所以我不想製造這個為難的情境給他。
「那麼,跟日本人工作就一定要非常嚴謹嗎?如果我很粗心、直來直往,是不是就無法在日商生存、或是無法接日文案子了?」
我認為台灣人的臨機應變與危機處理能力,能補強日本企業較缺乏的元素。我也是一個非常大剌剌、不拘小節的人,但經過日語和日本文化的洗禮,剛好中和了我粗心大意的性格,卻仍保留變通能力。一樣不需過度緊張,只要帶著為對方著想的心、重要場合記得讀空氣,並尊重基本的隱私,我想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失誤。上述K的例子,大概就是基於這三點所採取的行動。
3. 人際:好人緣與溝通力
自由工作者,更需要維持人際與溝通。
自由工作者,更需要維持人際與溝通。
自由工作者,更需要維持人際與溝通。
說三次,到底有多重要?我曾經以業界代表的身分,出席某大學日文系的課程諮詢會議。當時,一位溫柔的老師問我:「有位學生未來畢業要當自由譯者,但他不太喜歡維繫人際關係,他認為自由譯者反正都在家不用面對人際問題,針對這種情況有什麼建議嗎?」
我認為:「老師們只能盡量告知,但會聽的學生就是會聽,不聽的,你講再多還是聽不進去。反正他們自己碰壁之後,就會清醒了。」我有些忿忿不平地語畢,覺得老師人也太好了吧!
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,對於自由工作者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:「正職工作者,即使不合群或性格古怪,只要別太過份且勉強做好份內工作,公司就很難找到理由開除你;但自由工作者絕非如此,業者與同行看不爽你,就不會給你案子,甚至拉黑你,這是攸關生存的問題。」
對於現役自由工作者而言,「再怎麼合不來,也會盡可能維持和平關係」,這或許已是大家內心的共識;若拿自由譯者為例,即使你只接筆譯案件在家工作,(先不論只接筆譯是否能生活)你也需要「有人願意給你工作」,而在上千位自由譯者中,你如何能拿到案子?有好能力與好人緣,即使是競爭關係的同業,也會在自己無法承接案子時介紹給你。
而提到「溝通」所涉及的範圍就更廣了。與上司溝通、與賓客溝通、與同事溝通、與客戶溝通…所要注意的點都不同。你溝通當下的對象與情境,首重的是條理與效率、還是感情與同理?若聽不懂對方所真正要表達的,便無法回應對方所需要的,就會導致流程延遲、工作「卡關」。因各行各業的作業流程不同,一開始可能會因為不熟悉程序而造成溝通失誤,但可藉由每次經驗累積,紀錄下每份工作/專案執行時遇到的問題,解決之後,也別忘了「優化」下次的溝通。
若以中日文雙語主持人為例,我很清楚可能會碰到客戶對於「雙語主持」與「口譯」的認知問題,客戶認為「會講日文就會主持跟口譯」,但對於我們而言「主持與口譯是不同的專業」。
我曾遇過到達活動現場後,客戶請我主持卻臨時要求我口譯的狀況。因此往後當我報價時,我會附上雙語主持與口譯的定義說明,並主動提供「雙語主持$xxx元」、「雙語主持+口譯$ooo元」不同需求的報價。除了讓客戶一目了然,也是展現自己的專業度、並且「留底」保護自己的方式。若最後有任何被砍價或責任歸屬的問題,你可以出示當時的對話,維護自己的立場。
看到這裡,你還會覺得人際關係與溝通不重要嗎?
下篇,我要跟大家分享另外3點:社群經營、技能組合與觀念認知,並且附上我推薦閱讀的書單。除了是日文系畢業生選擇正職、自由工作都通用的內容,更加適合已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喔!
(下)2020日文系畢業生,6大職場必備技能|正職、轉職、自由工作者通用(內附書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