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活動 v.s. 日系活動!4個台日文化差異,公關活動業者必看。|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EP.4

台灣活動高調華麗,創意與自由度較高;日本活動低調沉穩,可預期的成果令人安心。在一場有台日賓客的活動中,若能融合雙方特色必能圓滿成功!

我是中日文主持人─劉宇彤Haruka

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EP.3介紹了什麼是中日文主持人,以及身為雙語主持人必須的三個基本能力:「語言力」、「人文力」、「控場力」。

影響活動成敗的關鍵,往往是理解台日文化差異的「人文力」。

文化差異 (culture gap) ,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。在異文化交流時,可能因為不熟悉對方文化而不小心做出冒犯之舉,造成我方負面形象,甚至錯失重要合作機會。這點無論是活動、公關業者,或外語工作者都應該具備的素養。

記者會的台日文化差異

一場活動的流程,會切分成數個環節(session),每個環節有各自用意,也有承先啟後的功能。

以「A品牌×B品牌 合作記者會」為例:

①主持人開場:介紹活動主旨

②介紹A品牌與B品牌來賓

③主辦方A代表致詞

④合作方B來賓致詞

⑤儀式:象徵合作正式生效的儀式

⑥媒體拍攝:合照

⑦結語

記者會,是為了發布新消息,並透過記者媒體廣為傳播的活動。取得文字、照片與影音素材是媒體到場的主要目的,因此活動主辦方要盡可能營造便於媒體取材的情境。

1. 台灣活動高調華麗+各種特效;日本活動低調沉穩,令人安心。

「儀式」環節,通常會有一座象徵活動開跑、新商品上市或締結合作的儀式台,邀請相關長官與嘉賓一同於台上執行儀式,同時媒體就可以拍攝新聞畫面。

台灣的儀式真的非~常~多~元!有「開幕儀式」、「啟動儀式」、「剪綵儀式」、「揭露儀式」、「揭牌儀式」、「捐贈儀式」、「感恩儀式」等各式各樣,且經常伴隨華麗燈光聲影。

主持人引導儀式倒數「3、2、1~」時,除了語氣特別激昂,音響人員也會同步播放各種豪華的背景音效,再伴隨四面八方五顏六色的燈光掃射,同時還可能會有乾冰或彩帶由下往上噴發,或是氣球飛揚等花樣。

反觀日本,較具代表性的祝賀儀式,就是以木槌敲擊酒樽的「鏡開儀式(鏡開き)」、拉開彩球的「彩球儀式(くす玉割り)」與「剪綵儀式(テープカット)」,過程不追求華美特效,主持人也不需過度帶動氣氛,經常沉穩平靜地完成。

DON DON DONKI CITYLINK南港店開幕 彩球儀式/くす玉割り(引用自DON DON DONKI TAIWAN. 照片僅為輔助示意,與此文無關。)

2.台灣活動愛比讚,日本活動愛握拳?

⑤「媒體拍攝」會請主辦方代表與來賓們一同在台上合影,通常會銜接在儀式後,也是讓媒體取得素材的重要環節。若沒有儀式道具(例如:拍照用手拿板、紀念物…等)來輔助來賓拍照姿勢,通常會請來賓們擺出幾個姿勢供媒體拍照。

很可愛的是,全世界的記者會合影大概只有台灣會比讚。 (後來我發現韓國也會)

TVBS 30週年開展記者會啟動合影 比讚手勢。(引用自TVBS. 照片僅為輔助示意,與此文無關。)

老實說,我已經無法考究比讚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滲透台灣的活動業界了。除了台語「讚」表示優異的意思,或許也跟有按讚功能的facebook在台灣普及有關。兩個效應相乘,「比讚」就成為了台灣拍照的經典pose.

我在引導長官讓記者拍攝時,通常會指引長官變換2~3個不同姿勢以增加畫面的豐富度。回家後我搜尋當天的新聞畫面,「比讚」的出現比例絕對有過半數,也是媒體採用度高的不敗畫面。

日本的記者會,較常看到出席來賓合影時比出手握拳的姿勢。日本選舉期間,可以看到張貼於街頭的候選人照片比做出握拳手勢,象徵堅定、勝利、成功。我想日本的握拳可以等同於台灣的讚,表示好兆頭。

東京電視台「有吉ぃぃeeeee!」記者會合影 握拳手勢。(引用自テレビ東京。照片僅為輔助示意,與此文無關。)

不過在台日本企業的日籍主管,基本上已經很習慣面對媒體時比讚了,除非主持人或記者特別引導,我幾乎沒有看過他們自行做出握拳姿勢。

3. 台灣活動樂於讚美自家人,日本活動則以「內外關係」為優先。

台灣活動的高調華麗,不僅反應在舞台的軟硬體,也會反映在主持人與參與者的用詞遣字上。

像①「主持人開場」③「主辦方A公司代表致詞」環節,很容易聽到「稱讚自家人」的台詞。例如:「公司能夠有今天的成績,多虧一直以來帶領我們的長官們。」

但日本的主持人或致詞者,都不太會說出這類話語。日本通常會針對客觀事實陳述,並把功勞歸於全體員工,而非自家主管和老闆。像記者會這類的對外活動,大多只表示對合作夥伴的感謝。

這與日本文化分明的「內外關係(自家人與外部人士)」與「上下關係(自家上位與下位)」有關。當一場活動有自家人跟客人的時候,一定會以「內外關係」為優先,也就是把賓客地位置於自己的老闆之上。

拿「A品牌×B品牌 合作記者會」來說,主辦者為A,參與者有A的主管、員工,以及合作品牌B的貴賓。就算是外聘的主持人,也等同於A的一份子。

主持人或A品牌經理,對著B品牌的貴賓說:「A品牌能夠有今日成果,多虧一路帶領我們的董事長」較屬台式作風。

若想要日式一點,可以將台詞替換為:「A品牌能夠有今日成果,多虧了企業B的各位協助,今後也請繼續給予我們指導。」將榮耀與感謝留給外部人士,讚揚自家人可以等到只有自家人參與的場合。

4. 台灣活動自由度較高,日本活動則希望照稿執行。

在正式活動前,主持人會和主辦方進行「Re稿」與「彩排」,目的是確認活動的進行方式與注意事項。

彩排時會確認所有流程細節,是最接近正式活動的階段。但即使經過彩排,等到正式活動總會有不如想像的情節發生。例如某位長官致詞臨時脫稿,講得特別久;某位原本不出席的來賓臨時到場,必須補充唱名;主持人看到台下來賓特別熱情,臨時決定互動一下等等。

整體而言,台灣活動對於脫稿演出的接受度較高,而日本則是傾向「流程怎麼寫,實際就怎麼執行」。我長期觀察發現,台灣的活動人員多數都有超強臨機應變力,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幾乎有求必應。

而日本活動單位則是習慣在事前多次確定,盡可能使正式活動與原訂計畫差不多。確保每一次產出都是相同品質,正是日本蔚為人知的職人精神。

或許也因為如此,日本的主持人大多拿著文件板夾,主持稿約為A4大小;但台灣主持人大多會將主持稿濃縮成大約明信片~名片大小的「手卡」,甚至偶爾有台灣主辦方要求主持人不能看手卡,必須把內容完全背下來。

台灣主持人大多會將主持稿濃縮成小型「手卡」(筆者主持活動照。照片僅為輔助示意,與此文無關。)

不分台日,我曾經遇過「這場活動請主持人完全照稿,不要即興發揮」的要求,也遇過完全信任我、由我盡情發揮的客戶。主持人在活動前先向主辦方確認「對於主持人自由發揮的接受範圍到哪裡?」對彼此都好。

活動結合台日特色,雙方深度交流。

在台灣與日本的活動中,我觀察到台灣人富有創意、充滿彈性、情感豐沛、不拘小節的特性,也很享受日本人十年磨一劍、穩定產出的職人精神與可預期的安全感。

在一場有台日賓客的活動中,若能融合雙方特色,例如請日本貴賓拍照比讚、請日本遊戲製作人挑戰在舞台上吃臭豆腐,或是請台灣貴賓擊破清酒酒樽,都有助雙方更貼近彼此的交流、增強自我文化認同感,同時也是創造媒體畫面的絕佳素材。

2018年台北電玩展SEGA舞台。魔法氣泡的細山田製作人被玩家打敗,以吃臭豆腐作為懲罰的畫面相當逗趣吸睛。(引用自巴哈姆特。照片僅為輔助示意,與此文無關。)

關於「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

我會寫100篇和主持、活動、日文工作與說話有關的系列文

如果你有相關疑問或煩惱,歡迎你寫信或私訊我,我會親自寫一篇文章回覆你。如果你喜歡看這個主題,歡迎你留言讓我知道,我會很開心的!

*文章所使用活動照片僅為參考。個人想法皆與品牌與企業立場無關。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