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活動同時有 中日文主持人 與 口譯員?從粉絲見面會看雙語主持和口譯的差異|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EP.18

我是中日文主持人─劉宇彤Haruka

「看了幾場妳主持的日本遊戲公司活動,為何請了中日文主持人,日本來賓還帶著翻譯受訪呢?」玩家James曾經問過我。

中日文主持人與口譯員:都會講日文嗎,處理語言的方式卻不同。

不只觀眾,有些企業與活動方也不太理解「中日文主持人」與「中日文口譯」的分別,以為這兩者是同樣的工作,可以彼此通用。

我幾乎能肯定所有的雙語主持人和口譯員,都曾經被這樣詢問過:

「可以請主持人在來賓致詞後簡單翻譯一下嗎?」

「可以請口譯老師順便主持一下會議嗎?」

我試著想像大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與誤解?或許是因為「不都是會講日文嗎?」在台下觀眾眼裡是這種很模糊的畫面。

雙語主持人簡單翻譯,口譯員順便主持,其實並非完全不行,但這兩者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工作,也很講究各方的條件是否允許這麼做,以免毀掉一場活動。

結論來說,中日文主持人著重管理人員、整合資訊;口譯員著重翻譯、包裝資訊,兩者的主要任務、處理語言的方式與注意的使用方式都截然不同。會講日文,不代表能雙語主持,也不一定能當口譯。

從粉絲見面會,看中日文主持人與口譯員的舞台任務。

以「遊戲粉絲見面會」為例,一位中日文主持人掌控流程、訪問日本來賓,來賓身邊搭配一位口譯員,台下有300位玩家。

中日文主持人與2位日本來賓,來賓身旁皆各有1位口譯員。(僅為示意圖,品牌立場與此文個人想法無關。)

來賓:「皆様本作を楽しんで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。」

口譯員:「(翻譯)希望各位玩家會喜歡這款遊戲。」

主持人:「発売が楽しみですね!(對來賓互動說自己很期待發售)我想看看有多少人都預購了?已經預購的玩家請舉手!(轉頭與台下玩家互動)哇!大概有8成的玩家都已經預購了!」

口譯員:(追蹤現場狀況,在來賓身旁低聲翻譯說明主持人正在與玩家做甚麼互動。)

來賓:「お!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!」(口譯員同時向來賓說明主持人與玩家進行什麼互動,因此來賓也能即時做出回應。)

口譯員:「(翻譯)謝謝大家的支持!」(此時口譯員再接著翻譯來賓的反應)

主持人:「たくさんのご予約は嬉しいですよね!(與來賓互動表示玩家的支持真讓人開心)

「大家這麼相挺真是太開心了!謝謝你們!(用中文跟觀眾互動)」

「盛りだくさんの情報をいただき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。それでは続いてQ&Aセッションに移らせていただきます。 (以日文謝謝來賓分享,並告知即將進行Q&A橋段,再用中文向玩家說明下一個流程。可以為來賓爭取喘息時間)」

「那接下來就要進行Q&A囉!我們事前從各位觀眾的報名表裡選出了5個題目…(以中文向觀眾說明)」

大家在這短短的2分鐘流程裡,看出中日文主持人與口譯員的任務不同嗎?

中日文主持人與口譯員的「3大共同技能」

中日文主持人與口譯員的共同技能是「雙語流暢度」、「異文化理解」與「短期記憶力」。

「雙語流暢度」:以中日文來說,主持人與口譯員都必須有一定的中文與日文能力。

「短期記憶力」:主持人除了記憶流程,也必須整理來賓的回話,融入到活動中與適時回應;而口譯員也得在短時間內記憶來賓的話,提高翻譯準確度。

「異文化理解」:不同語言的表達風格(語境)不同,必須考慮文化差異,選擇合適的詞彙與表達方式以傳遞資訊。

中日文主持人與口譯員有這些共同技能,卻又有截然不同的任務與注意力運作方式。

舞台上的中日文主持人,「分心」做這3件事

中日文主持要「分心」以「掌控流程」、「創造連結」並「臨機應變」,達成活動目的。(每一場活動的目的都不同)

中日文主持人的注意力像是散彈槍,一次射擊出許多彈丸,火力分散在流程、來賓、參加者與突發狀況,要求不斷分心。

主持人的基礎工作是確保流程在時間內順利完成,這之間要能針對每個環節,為觀眾規劃情緒歷程、引導注意力,進行來賓訪談並與觀眾互動。

主持人不僅要適時跳脫主持稿,以中日文做出符合當下情境的回應,還要評估現場氛圍與時間,決定後續流程是否需要調整?

如果碰到突發狀況,例如軟硬體沒有順暢運作、來賓臨時更改發言、觀眾做出無關提問等,也要能夠靈機應變,達到活動成效。

中日文主持人以中文和觀眾互動,以日文和日本來賓互動,替所有參與者創造連結。(僅為示意圖,品牌立場與此文個人想法無關。)

舞台上的口譯員,「專心」做這3件事

口譯員必須「專心」於來賓的「語言翻譯」、「合宜傳達」,隨時「追蹤狀況」。

口譯員的注意力就像狙擊槍,單點強力射擊,專注於語言轉換與資訊傳達,講求100%專心。

口譯員發揮聽解能力與平日累積的單字量,全神貫注於來賓的發言內容,同時大腦進行翻譯作業。為了輔助記憶,也講求做筆記的技術。

因為不一定能以目標語言完整還原來賓的內容,過程需要運用各種翻譯技巧,例如:「分段」(chunking)、「重組」(reformulation)、「簡化(simplification)」等。翻譯內容必須能合乎活動調性,合宜傳達給目標群眾。

活動口譯也必須有一定的靈機應變力,要能隨時追蹤狀況並告知來賓。

中日文主持人以日文與日本來賓訪談、互動,由口譯員將來賓的回應翻成中文,傳達給台灣觀眾。(僅為示意圖,品牌立場與此文個人想法無關。)

中日文主持人與口譯員,是一起照顧來賓與觀眾的搭檔

《辦活動的技術》作者─擁有30年舉辦活動經驗的菲爾・默尚(Phill Mershon)提到:「辦活動是地球上壓力最大前五名的工作。」

要創造活動的意義,必須先讓來賓與觀眾有安全感。只要人們理解到你在照顧他,就會感到安全、放鬆,就能投入活動體驗中。對活動主辦方而言,就能提高參加者的活動滿意度。

請想像一下:

如果你受邀到一個不熟悉的國家,在語言不通的狀態下,站上有百、上千人盯著你看的舞台:「我站在這裡就好嗎?」「接下來我該做什麼?」「我看起來得體嗎?」是不是會覺得有點不安?

或者,你是一位參加粉絲見面會的觀眾。

活動場地是你第一次造訪,因為親友都沒抽到入場券,所以你是獨自參加。這時四周坐滿陌生人,都和你靠得很近。你根本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、跟不上活動節奏,這時又聽不懂台上來賓的分享,那是不是會感到很無助、甚至煩躁?

從「遊戲粉絲見面會」的情境可以理解,雙語主持人跟口譯員各司其職,使流程順利進行,也讓台上來賓與台下粉絲都有安全感、感覺「被照顧」。

活動現場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明白當下發生什麼事,能夠跨越台上與台下的邊界,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活動的一份子,這就是中日文主持人跟口譯員能協力打造的舞台效果。

下一篇我會和你分享:「怎麼依照活動類型與預算,精準外包雙語主持人與口譯員。」

關於「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

我會寫100篇和主持、活動、日文工作與說話有關的系列文

如果你有相關疑問或煩惱,歡迎你寫信或私訊我,我會親自寫一篇文章回覆你。如果你喜歡看這個主題,歡迎你留言讓我知道,我會很開心的!

*文章所使用活動照片僅為參考。個人想法皆與品牌與企業立場無關。*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