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個提升工作成效與人際關係的「主持素養」|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EP.2
主持人是舞台的主人,不是主角。當主持人力求個人表現,就是這場活動最危險的時候。換做任何工作情境、人際關係都是如此。
我是中日文主持人─劉宇彤Haruka
前陣子我有位專家人士朋友S受邀演講,碰到了讓她「再也不想參加這場活動」的主持人。
「這位主持人很想紅,他經常舉辦活動邀請名人演講。活動開場,他會先自我介紹,完全與演講者無關,內容都是自己豐功偉業!而且長達20分鐘,每一場內容還都一模一樣,實在使人不耐煩啊!也讓人覺得,他其實是想藉著名人的場子來拉抬自己。」
S參加3次同一人主辦的活動後,無奈地說再也不願意參加了。
力求個人表現的主持人令人困擾
我是收取酬勞,為活動主辦人(品牌和企業)工作的主持人,基本上我的言行會控制在主辦人,也就是我的客戶所期望的範圍內。我不可能在新品發表會上一直大聊我多愛這個代言人,或者在旅遊專家分享私房景點時狂秀我對這個地方區有多熟,因為客戶不是付我錢來聊自己喜好的。
而S遇到的主持人,身分是「主辦人 兼 主持人」,所以或許不小心在活動中把主辦人的私心期待,透過主持人的身分展露出來。
我以前也曾經犯過這個錯。
我在某一個品牌活動中,聽完同仁的簡報後,忽然想起近期看的書有個相關內容,於是便和台下來賓分享起跟該議題有關的知識。活動後,窗口說客戶覺得主持人不錯,但有點搶走了講者的風頭,畢竟當天同仁對presentation比較緊張。
當主持人力求個人表現,就是這場活動最危險的時候。
如同其他工作,若是團隊其中一員只在乎個人表現,注意力全都放在尋求自我認同:「我做得是不是很棒?」「這下老闆一定會稱讚我!」「大家有看到我很認真嗎?」就絕對無暇關注其他細節,眼中也看不到整體績效與共事者感受。
主持人如果只是想展現自己懂得很多、很厲害,把舞台當作自己的而不是觀眾的,就會使活動氛圍偏離軌道,讓觀眾與講者感到不自在。說難聽一點,就是讓所有人尷尬癌上身。
3個「主持素養」提升工作成效與人際關係
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自己主辦的聚會、活動中擔任主持人。大學迎新、猜寶寶性別派對、公司尾牙、讀書會…只要有基本的3個主持素養,即使沒有主持經驗,也不會表現得太差。
「釐清主角」、「掌握情境」、「製造互動」這3點不只受用於主持活動,對於提升工作成效與日常人際交流也會有所助益!
1. 「釐清主角」:以講者和來賓為主角
主持人是舞台的主人,不是主角。
在設計活動流程時,必須意識「誰是主角?」「如何引出主角特色?」例如S受邀的演講,主角就是講者S和台下觀眾。
主持人必須了解講者的背景,同時掌握台下觀眾參加活動的目的:「講者能提供什麼是觀眾想知道的?」將講者想說的、能說的,與觀眾想聽的融入到開場介紹中。
主持人即使適時拋出自己的功績,也都是為了替講者更厲害的故事鋪路。
2. 「掌握情境」:專注於活動效果
「這場活動的氣氛與目標是什麼?」不會出錯的活動效果就是「賓主盡歡」。
「賓主盡歡」是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。主是「主辦人」,賓是「講者」與「來賓」。即使是身兼主持人的主辦人,也不能只考慮到自身利益。最好的比例3/4貢獻給來賓,1/4留給自己。
3. 「製造互動」:串聯來賓,促成更多有意義的交流。
能做到前面2點,考量到互動自然不會太難。
事前收集觀眾的疑問,邀請講者特別針對疑問解惑;或於講者分享後安排提問環節、抽獎/ 贈獎環節、自由交流時間等,都可以讓講者和觀眾感到被重視,也能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度。
簡言之,就是「事前的需求與事後的交流。」
這3個基本主持素養,全是站在客觀立場,以「利他」為出發點,因此不只舉辦活動,在職場、日常交際中也會有所幫助。
不論是活動主辦方兼任主持人,或者是接案收費的主持人,都應該把專注力放在「活動」這個情境上,並以「來賓」和「觀眾」為主角,注重活動的體驗和互動,一言一行都必須出自於利他的角度。
你是這個情境的主人,而不是主角。當你力求個人表現,就無暇關注其他細節,一切可能會往更糟的方向前進。
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則觀眾留言:
關於「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」
我會寫100篇和主持、活動、日文工作與說話有關的系列文。
如果你有相關疑問或煩惱,歡迎你寫信或私訊我,我會親自寫一篇文章回覆你。如果你喜歡看這個主題,歡迎你留言讓我知道,我會很開心的!
*文章所使用活動照片僅為參考。個人想法皆與品牌與企業立場無關。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