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中日文主持人?雙語主持人必備的3個基本能力|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EP.3
「中日文主持人」是精通中文與日文且熟悉台日文化,能以中日文雙語掌控流程、引導來賓,並依活動類別調整氣氛的專業工作者。性質介於表演者與專業人士之間,必須擁有「語言力」、「人文力」與「控場力」三個基本能力。
我是中日文主持人─劉宇彤Haruka
我的職業「中日文主持人」,是我在社交場合自我介紹時,多數人聽到都會停下來思考個兩秒的工作。
「中日文主持人?要講中文跟日文?」
「主持人?是藝人嗎?電視節目主持人?」
「主持人?是婚禮上的主持人?電視節目主持人?」
「中日文主持人???這是…做什麼的?」
─不只是許多人心中的OS,也通常是會直接開口問我的問題。到底這份工作是做什麼的、會出現在哪裡、什麼時候會需要「中日文主持人」?
什麼是「主持人」?
要了解中日文主持人之前,就得先了解「主持人」是什麼。
根據維基百科,主持人是「藝人的一種,負責場所或節目、儀式等各式項目的主持者,為掌控事項進度及氣氛的幕前負責人。」
我認為這只對了一半。
在各種場合中的掌控流程的「主持人」有不同調性。例如:旅遊節目的外景主持人,電台節目的廣播主持人(DJ)與婚禮上的婚禮主持人…等,依場合、活動類別、來賓調性,主持人所需的技能與表現方式也大不相同。
因為資訊傳播迅速且廣泛,或許有人會以為主持人是「電視或網路節目的主持人」,但其實有更多「大眾叫不出名字的主持人」穿梭在記者會、發表會、展場、企業宴會、消費者活動Road Show…等各種實體的商業場合中。
狹義來說,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屬於演藝圈的「藝人」,例如像我就是「非藝人的主持人」。
「藝人主持人」屬於表演者,而我認為主持人是「能精通一項語言,以掌控流程、引導來賓,並依活動類別調整氣氛的專業工作者。」比較偏向表演者+專業人士。
前陣子,與逢甲大學的楊朝仲教授聊起主持人這個工作。以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,主持人就如同「專案集經理」。
管一個專案,叫『專案經理』。管很多相依專案,叫做『專案集經理』。表演者,類似專案經理,要讓活動如管理專案般達到如期如質的目的。主持人就類似專案集經理,目的是要把這些專案組合管理起來,達到最大效益。
─楊朝仲(逢甲大學專案管理與系統思考研究中心主任)
所以主持人比較像是舞台上的管理者,重點在於統籌所有舞台環節、表演者與講者。這跟本身進行演出的表演者之間,還是有很大的不同。
補充:藝人/表演者也是一種專業工作者。但如同我在其他文章提到的,主持人的功能性是以他人為主角,言行必須客觀且不能著重於個人表演,所以我偏好將這兩個屬性拆開討論會比較精準。主持是表演的一種,但主持人不完全等於表演者。
(延伸閱讀:3個提升工作成效與人際關係的「主持素養」|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EP.2)
什麼是「中日文主持人」?
按照活動的主辦方、來賓與觀眾族群、國籍,所聘請的主持人也會被要求不同的語言能力。
像是日本品牌主辦的記者會、發表會,或者日商的說明會、宴會等,大多有日本長官與賓客參與。為了讓活動順利進行,就會需要「中日文主持人」傳達資訊與控場。
如果主辦方為歐美品牌與企業主,或者有英語系貴賓參與的活動,就需要中英文主持人。
中日文主持人的定義
因此,中日文主持人就是「精通中文與日文且熟悉台日文化,能以中日文雙語掌控流程、引導來賓,並依活動類別調整氣氛的專業工作者。」
建立在藝人與非藝人的「身分立基點」×「外語能力」差異,就是我個人定義的中日文主持人。(適用於中英文或其他語系的雙語主持人)
中日文主持人的三個基本能力:「語言力」、「人文力」、「控場力」
主持人要具備技能相當多元,會在其他文章詳加介紹。就「中日文主持人」而言,與其他類別主持人不同,且必備的三個基本能力,我認為是「語言力」、「人文力」與「控場力」。
1. 「語言力」:精通中日文雙語
一場活動雖然會有事前既定的主持稿與流程,但經常會有突發狀況發生。
例如:軟硬體沒有如期運作、該播的影片沒有出現,或者跟遠端來賓線上對談,網路卻臨時斷線等。等待活動人員處理的同時,能跟眼前的日本來賓做什麼互動,以避免活動冷場或被觀眾發現「活動出狀況了」?
為了因應突發狀況,主持人不能夠只懂得「讀出稿上的台詞」,必須靠瞬間判斷做出臨場串詞,因此中日文主持人的母語、外語能力都必須精通。
「語言力」也是第2點「人文力」與第3點「控場力」的延伸,是所有條件的基礎。
2. 「人文力」:理解台日文化差異
我的觀察,台灣活動的調性比較偏好「高調華麗」,較多張力與驚喜,主持人即興發揮的空間較大;而日系活動則是「低調沉穩」,令人安心、感到舒適,主持人脫稿演出的範圍較為受限。
有一次我主持台灣的展覽活動。
我是某日本單位的主持人,在我們對面的展攤則是台灣單位。
對面的主持人,帶領台下觀眾吶喊品牌名稱:「你們現在所在的舞台是什麼~~~?」而觀眾們也為了得到活動贈品,使出渾身解數嘶吼著「〇〇〇!」我的日本客戶看到對於這個景象感到非常驚訝。(日本活動好吃驚?)
因為日本的商業活動,即使是比較熱鬧活潑的場合,大多還是不會「過嗨」。
如何在一場台日活動中,讓台灣人感受到足夠的效果,同時又走在日本人認為的「安全線」內,就是中日文主持人要拿捏的平衡。
台日文化差異不只反應在活動調性上。即使同樣是日本品牌或日商,每家內部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別。當然有細心嚴謹的台灣廠商,也有不拘小節的日本廠商。必須基於對台日文化的了解,再於每場活動仔細了解各個品牌文化。
3.「控場力」:依活動類別控場、帶動氣氛
不同活動所常見的橋段、觀眾背景與氣氛等都有很大差異。
日文的文體,有日常對話用的「普通体」,與較為禮貌的「丁寧体」(丁寧=日文的禮貌、細心之意)。還有面對地位較高人士所使用的「敬語」、「謙譲語」。
活動出席長官為達官顯要,或者採訪世界級大師時,得留意用字遣詞。但面對較輕鬆、重視交流的場合,與娛樂性較高的活動主題,主持人用詞或氣氛引導過於嚴謹,就會有些可惜。
當台上是日本名人,台下是台灣觀眾,面對誰、在什麼橋段、可以怎麼表達、怎麼帶領?或者在舞台上同時有產業知識豐富的專家,搭配娛樂效果強的網紅,如何串聯起這些背景完全不同的人,以讓大家都同樣覺得「這場活動輕鬆風趣也很有專業風範」且替品牌帶來加分效果?
很多主持稿上沒寫的細節,就考驗主持人的經驗與膽量。
活動的軟體、硬體與人力,缺一不可。
無論是舞台搭建、燈光音響、視覺呈現等軟硬體,或是活動人員、表演者、主持人等人力都是缺一不可,必須各司其職、團隊互助才得以成就一場活動。
有句源自日本茶道的成語「一期一会」,意指「這次的相會不可能重來,唯獨這麼一次。」在不同時間點,難以再有同樣的情境,當日天氣、參與成員,心境、氣氛也有所不同。活動也是如此!同樣的記者會再辦一次,同一場舞台再做一次,那份感動都不可能一模一樣。是不是非常浪漫呢?
往比較嚴肅的方向想,主持人在舞台上所犯的錯誤,也不可能再彌補。許多動態變化與不可預測性,讓我覺得中日文主持人實在是「又痛又爽」,是份十分有挑戰性且能充分感受價值的工作。
關於「中日文主持人的舞台說話術」
我會寫100篇和主持、活動、日文工作與說話有關的系列文。
如果你有相關疑問或煩惱,歡迎你寫信或私訊我,我會親自寫一篇文章回覆你。如果你喜歡看這個主題,歡迎你留言讓我知道,我會很開心的!
*文章所使用活動照片僅為參考。個人想法皆與品牌與企業立場無關。*